在2006年11月,国家邮政部门提高了国内邮资标准。对于2007年的集邮邮票的面值,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对此,笔者颇感尴尬。
首先要说的是“集邮邮票”这个词,不是集邮者的杜撰,而是邮政部门强行“摊派”的一个新名词。大家都知道邮票就是一种邮资凭证,就像看电影要买的那张电影票,除了能看电影外,走到哪里都是废纸一张。邮票也是如此,只是因为邮政部门在进行集邮宣传时片面夸大宣传邮票的保值和增值,故意造成了邮票可以与经济联系的假象,使许多不明真相者卷入,进而形成了集邮的虚假繁荣。借助于这种形势,顺其自然地把邮票当做商品来生产,把邮票人为地区分为“通信邮票”和“集邮邮票”。
对于邮票的发行成本,到底是多少,只有邮政心里明白。反正也听说目前的邮资封片,印刷费很少,而如果客户要加印,就必须按出售价格付款,难怪,市场上的邮资票品会打折扣出场。既然邮票说销毁就能销毁,可见邮票对于邮政来说,根本就是一种产品而已,多了,就一把火烧了;少了,机器再多转几圈就出来了,不是什么按面值使用的邮票。
既然是商品,就讲价廉物美。至于邮资调整,根本与集邮无关。有谁看见集邮邮票在邮政窗口出售过?所以说,集邮邮票除了集邮者制作一些集邮品外,都不在邮政通信中使用,而都被邮政、集邮的、炒邮的、想靠集邮发财的人压在箱底等着涨价呢。邮政以邮资调整的名义对集邮邮票的面值进行调整,太牵强附会。而且凡是小全张,售价都要凭空乱涨50%,什么道理?你自己都不把邮票用在通信中,又谈什么邮票是邮资凭证呢?所以,对集邮邮票的面值进行调整,就必须把邮票的销售公开化放在首位,要让集邮邮票和通信邮票同时在邮政窗口出售,否则就是乱涨价。因为集邮邮票的涨价根本就没有开集邮者(消费者)的听证会,涨价自然是无效的。它是企业单方面增加消费者的负担,而集邮邮票又是垄断性的商品。
邮政资费调整,与集邮邮票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