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兑换券并非真正的货币,只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授权中国银行发行的一种替代外币在我国流通、与人民币等值的购物凭证。外国旅客、华侨、港澳同胞、驻华外交、民间机构及其常驻人员等可向银行兑换外汇券,用于旅馆、饭店、指定商店购物和支付劳务费用。中国银行于1980年4月1日开始发行1979年版外汇兑换券,面额分为1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7种,1990年4月1日又发行了 1988年版50元,100元券,这样共计发行了7种面额、10种版别(其中1角有五星水印、五星和火炬水印两种票券)。从1996年7月1日起,中国银行各机构停止兑换外汇券。至此,在我国境内使用达16年之久有第三套半人民币之称的外汇兑换券全部退出流通,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就收藏与投资的地位来讲,人民币可谓是最具热度与群众基础的,其次可推外汇兑换券与国库券。就存世量而言,外汇兑换券显然要比第三套人民币要少得多。另外,可以说任何一种货币及有价证券也是一种文化与信息的载体,这点在外汇兑换券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券上的“中国银行”四字是由郭沫若题写,更显相当艺术性。券上的正面图案也都是祖国的名景古迹,颇具观赏性,包括黄果树瀑布、北京天坛、杭州西湖、黄山、长江巫峡、桂林山水、万里长城。背面则印有英文“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和中英文字“本券的元与人民币等值。本券只限在中国境内指定范围使用,不得挂失”的字样及金额。此外,外汇兑换券采用了五星、五星和火炬、国徽图案等多种水印,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防伪技术和制作工艺,制作成本高,防伪能力好,市场上几乎没有伪品。其印刷、设计、纸张颇为考究,是个相对独立的板块。
外汇兑换券自1995年6月30日停止流通以来,中国银行以1:1.48的比价回收销毁。兑换前夕,全套价格为400元上下,停止兑换后随即升到900元左右,1997年邮市高潮时暴涨到4500元。2000年最低到1300元。目前,全套市场价约为1800元左右。在经历了长达10年之久的震荡整理之后,获利筹码已逐步兑现,绝对价位失去大半,正是逢低吸纳的大好时机。目前已有启动上扬迹象,再创新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