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继宋、元、明以来,清代的复合工艺亦很发达,其制作工艺包括了范铸、锤碟、炸珠、焊接、镌镂、掐丝、镶嵌、点翠等,并综合了起突、隐起、阴线、阳线、镂空等各种手法。金银器还与珐琅、珠玉、宝石等结合,相映成辉,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贵与华美,应该说,清代金银工艺的繁荣,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法而又有所发展,并且为今天金银工艺的发展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近些年来,有部分清代金银器品种出现在了拍卖场上,这其中,上拍较少的“银烧蓝”倒是应当引起广大藏家的重视。
银烧蓝又称银胎珐琅,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经过500度到600度左右的低温多次烧制而成,作品绚丽、明快,别具一格。13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属于成熟期产品,故其起源应不晚于17世纪末。景泰蓝工艺与烧蓝相似,不过由于蓝料的成分不同,景泰蓝最终形成的“蓝”没有烧蓝那种水彩般的透明。
银胎珐琅工艺多用来制作盒、罐、瓶或是小型摆件,制品可以根据需要镶以玛瑙、松石等做装饰。“银”作为贵金属具有贵重和坚固性,而珐琅釉料晶莹、光滑极具装饰性,同时也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作为宫廷陈设用品,它能为宫殿增添色彩,作为皇家生活用具,更能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尊贵地位。早期的银烧珐琅工艺品,是由清代内务府,广储司设的“银作”来生产,这些工艺品都是为皇宫贵族服务的,因此在这类作品上我们是很难看到古代工艺大师们的名字。
直到清晚期,民间银铺才开始烧制这种器皿,银胎珐琅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焙烧、錾刻、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缺一不可,常见的珐琅釉颜色有蓝、绿、红、黄、白5种。
一件银烧蓝暖酒壶,高9.7cm,口径6.8cm,足径6.8cm。是清宫旧藏。壶由内壶和外套两部分组成。外套为六棱柱形,六角下各有一足。套身六面分别錾刻梅、兰、竹、菊、荷花等纹样,并施烧蓝珐琅彩。内壶为圆柱形,有流、盖及双提梁,为盛酒器。内壶与外套之间有较大空间,用于盛装热水。此暖酒壶造型独特,做工考究,纹饰生动,色彩艳丽,为清代皇家专用之酒具。
事实上,与近年来多有亮相的景泰蓝相比,银烧蓝的上拍品种和次数就少得多了,这也多少反映出当前阶段收藏者的一种取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烧蓝的收藏价值就只能被忽视,事实上,银烧蓝作为中国古代金银器的一种,传世的实物并不很多,主要原因是黄金和白银均属稀有贵金属,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又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绝大多数为皇宫所用。许多作为皇宫用品的银烧蓝品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比如在银制的鼻烟壶中就只有银烧蓝一种。而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上,部分精品银烧蓝也多少为自己正了名:上世纪90年代,银烧蓝见诸拍场的凤毛麟角,能够称得上的只有一件清晚期的银烧蓝人物小皮套钟,在1996年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底价8万元拍出。
到了本世纪,各大拍卖会中上拍的银烧蓝品种依然少见,2002年在上海友谊商店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银烧蓝镶白玉翠等杂宝如意以33万元的高价成交。而在今年北京翰海举办的两场拍卖会上,共有4件银烧蓝工艺品上拍,成交3件,其中,一件清中期银烧蓝嵌玉长方盒估价仅为5000元至8000元,但经过竞价,最终以2.2万元成交,另一件民国的银烧蓝寿星也以高出估价50%以上的9680元成交。综合考虑银烧蓝的存世数量和当前价格,理应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对于有意于此的朋友来说,收藏宜早不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