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几个月以来,社会对收藏类节目的质疑越来越多。报道揭露以“去伪存真”为主旨的一些“鉴宝”活动却成了一些赝品的秀场,让受民众欢迎的收藏类节目陷入了尴尬境地。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几何时,这些收藏类电视节目普及收藏知识,为藏家排疑解惑。而今日,媒体对一些优秀电视栏目的曝光,却会让观众对红火的收藏类电视节目产生“信任危机”。而对这日渐红火的收藏市场是否产生一些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众媒体肩上责任沉重。
刚从国外旅游归来的著名鉴定家、书画家萧平近日约见本报记者,就日前郑板桥巨幅墨竹遭质疑为伪作一事做了回应,坚称此幅作品为真迹。他认为现在收藏界鱼龙混杂,很多不具备专业鉴定知识的人信口开河,误导百姓。
缘起:
鉴宝活动现“郑板桥”
这幅郑板桥巨幅墨竹出现在去年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走进南京活动中。活动评选出了南京十大宝物。居十大之首的就是这幅《墨竹》图,经央视书画鉴定组萧平、徐纯原、李路平鉴定为真迹。
消息传出后不久,即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画鉴定家”透露:“有一幅署名郑板桥的竹子画,有大约8平方尺,可谓尺幅巨大,专家团给估价500万元。但实际上,这幅画是赝品,而且属于高仿级别,非专业鉴定人士难以认清其本质。”并表示:“即便是郑板桥的真迹,如此尺幅的作品现在市场价格也仅300万元上下,你标500万的价格卖,根本没人搭理你。”随后,又有媒体采访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理论家周积寅,他一眼就断为是“赝品无疑”。周教授系中国郑板桥研究会及日本郑板桥学会顾问。周积寅认为,这幅画气息不对,章法松散,竹子笔力不够,题款“六分半书”更是达不到板桥水平。画面上字迹模糊,力度欠缺;竹子枝杆不均,肯定不是画竹已入化境板桥所画。他推断,这幅画是清末人仿作。
后续:
萧平坚称真迹
萧平在鉴定方面有“江南一眼”之称,曾师从徐邦达,也曾在南京博物院浸染颇久。昨日他对记者细细分析:有人善画大画,有人善画小画。郑板桥就是大画画得不如小画。“郑板桥对于太大的画吃不住。这次就是一张大画。”一个人画画,画手卷、册页和立轴方法会不同,早年、中年、晚年又不同,情绪好坏、身体好坏、应酬与否都会影响画面效果。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原则——“笔墨最本质的是笔性,是重要参照系。”衡量中国画一个千年不移的标准,就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当一张画打开扑到眼前时,第一眼感受到的就是气韵。所以,没有实物放在眼前,光凭照片、电视屏幕等等,是难下定论的,除非是很恶劣的伪品。此外就是历经时代积累而形成的包浆,可以反映出一种时代气息。所以鉴定强调看原作,看笔墨在宣纸上渗透的感觉,看力度、金石气、书卷气等等。
具体到这幅郑板桥的墨竹,萧平说打开一看,就是清代中期的纸和笔墨所特有的气韵。此外,这是一幅六尺整纸15平方尺的大画,看得出郑板桥不像画小画那样得心应手。郑板桥善用挑笔和剔笔,带有跳跃性。南京博物院就藏有一幅郑板桥《竹棘丛兰图》手卷,上面是非常典型的板桥风格:用硬毫,让人感觉到沙沙的声音;用挑、剔,有风动的感觉。现在的这幅《墨竹》,应该属于他的中等之作,估价在120万左右,“这是参照一般拍卖场的价格,我们从来也没有说过这幅画价值500万一语。”另外,他认为画旁的题诗“宦海劳劳误煞人,故乡千里隔风尘。如今老种家园竹,并有余荫盖四邻”写得颇有味道,且十分切合郑板桥的心境,造假者不可能有此水平。
有意思的是,此次各执一词的双方多年前也曾有合作。1985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扬州八怪画集》,其中所有的作品便是由萧平鉴定,周积寅撰写作者简介。(冯秋红)
最近一段时间,包括北京、上海、山东、安徽等全国各地的鉴宝、赛宝活动此起彼伏,“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打假”旋风也刮到了收藏界。虽然说收藏界的规矩是“反欺诈、不打假”,但是藏品的真伪问题仍然是藏友最为关心的,专家们也乐于在这个时候为藏友的收藏来“掌眼”,而在这一时候,民间鉴藏家的鉴定行业准入问题再次成为藏友关注的焦点。
还是以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为例,著名书画鉴定家张蔚星就曾表示,把赝品当真品的情况确实非常多。有专家为一套齐白石的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其实这是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差甚远。有位文物专家揭露,有电视台请他当嘉宾,要他在荧屏上对那物品估价11万元,但实际上只值三五万元。一些专家发出呼吁,由于部分节目严重扰乱收藏市场,应该进行整顿。最近参加《非常有戏》的电视人田歌则对虚假收视率进行了炮轰。关于收视率,调查机构能说出许多理由证明其权威性,但人们却怎么也无法理解,为何去年荧屏几大选秀都在引用数据称自己的收视率雄踞全国第一?为何全国两大收视榜对电视剧收视率前十名的调查相差甚远?究竟谁在说谎?
“以前我找过几位鉴定专家,他们都说我这两件藏品是真古董,可北京的专家却说它们是赝品,我究竟该听谁的?”不久前,在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现场,武汉市民余波拿着两只精美的瓷瓶,一脸无奈。
市民周谢的情况与余波正好相反:他收藏了一件“青花龙纹高足杯”,此前有专家一口咬定是仿品,在活动现场却被专家当场判定为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对此,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称:“目前我国收藏品市场空前繁荣,却也是空前混乱。收藏品市场上充斥着三流仿品,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民间收藏品鉴定机构,这使得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很大经济损失。”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如今已成为许多百姓文化和经济投资的新热点。民间收藏的日益兴盛,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私下盲目收藏,致使赝品充斥;缺乏有公信力的收藏鉴定咨询机构,欺诈活动屡屡发生;导致文物资源紧缺,价格飞涨;诱发文物盗挖、走私等犯罪活动……
如何规范和正确引导民间收藏?人大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