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经济利益改变收藏生态 现在的收藏是财富游戏

[日期:2007-02-09] 来源:新京报  作者: [字体: ]
 

   收藏市场化、公开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收藏热正呈现逐年升温的趋势。刚过去的2006年,收藏市场上频频拍出令人咋舌的高价:一幅傅抱石的画4620万元,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1.5亿港币,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1.16亿港币……近日,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赵珩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了一场“收藏文化与收藏心态”的讲座。赵珩讲述了一些关于收藏的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并对当前火热的文物鉴定类电视节目提出了意见,指出当前钱潮汹涌下的收藏市场更多地被经济利益主导,其生态还不健康。

    赵珩,1948年生,北京人。现任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北京史和戏曲史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老饕漫笔》、《收藏琐谈》等。

    2006年6月底,傅抱石《雨花台颂》以4620万元的中国书画单幅天价拍出。

    2006年11月28日的佳士得拍卖会上,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亿港元拍出。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绘有“鬼谷下山”场景的元代青花大罐拍出1568.8万英镑天价。

2006年10月,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以1.16亿港元的价格被内地买家拍得。

    从记录历史到玩赏到瑰宝

    ●文物它是一个物件,是一个记录历史的东西。

    ●把古物、古玩不仅仅当作一个玩物,而是一个国家的瑰宝。

    我们今天所讲的文物的意义和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开始有了对前人遗留下来的器物的收集,这些器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物。“文物”两个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和我们今天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左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文物以纪之。”这个“纪”和我们今天说的记录的“记”是一个概念,这里面说的“文”和“物”是两样东西,“文”就是文字,“物”就是古人所遗留下来的器物。

    到了隋唐时期,对于文物的理解基本上和我们今天一样。到了明清,文物被称之为古董,这个古董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古董”,还有一种是“骨董”,这两个词是一个意义。近代邓之诚先生有一本书叫《骨董琐记》,这里用的骨董就是骨头的骨。今天有人讲收藏叫古玩,那是从乾隆年以后开始的,称之为古玩或文玩。文物它是一个物件,是一个记录历史的东西,可是到了称古玩、文玩,就是说很重视它的玩赏性质,而且成了一个阶层的时尚。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南迁,南京成了首都,北京变成了北平特别市,成了故都,人们对它产生无限依恋和留恋,更重视对它的文物的保存,因此成立了古物研究所,相当于今天的文物局。

    我们一讲文物的收藏就好像指个人的收藏,实际上收藏可以分为六个大的类别:古今收藏、中外收藏、公私收藏,这大概可以涵盖了收藏的所有范畴。民间收藏一直是收藏的重要力量。

    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在之后出台的《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中,才首次将我国民间收藏纳入了全社会文物保护事业之中,确立了民间收藏的合法地位。

    我们现在太强调经济价值了

    ●从节目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字,钱。

    ●但是经济价值是人赋予它的,不是文物本身所有的。

    我们今天一讲到收藏,首先想到的是钱,尤其是媒体起到一个负作用,比如说类似中央台的《鉴宝》节目现在比较火,河南、陕西、浙江等地方台也都开播了,但他们都过于偏重对经济价值的强调,从节目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字,钱。经济价值都是由所谓的专家判定,但这些只能代表目前市场上一部分情况,并不能真实反映文物本身实在的价值。

    此类节目将观众的聚焦点过于放在了经济价值上,实际上就引导了人们不太正确的收藏心态。这些节目打出去伪存真的旗号,将假的文物砸碎、画上红叉子。但所谓的去伪,并不就是将东西破坏了。

    其实更好的做法,是使受众更多地从艺术价值,甚至科学价值判断,类似纸张、墨色、釉色、光泽等,都应该让人们知道。现在的偏重点都是将观众引向对经济价值的关注。各个方队对经济价值的推测,跟专家价格比较接近,谁就是优胜者。但这些都带有瞎蒙的性质,可能没有多少依据。

    事实上,文物有三种价值和三种作用,没有一点是提到钱的。文物的三个价值:第一是历史价值,第二是艺术价值,第三是科学价值。同时文物还有三个作用,教育作用、借鉴作用、科学研究作用。是不是文物没有经济价值?不,有经济价值。但是经济价值是人赋予它的,不是文物本身所有的。

  拍卖改变了收藏生态

    ●现在人们似乎已经将拍卖变成文物流通的惟一途径了。

    ●应该让文物市场做到文物流通、鉴赏各环节都比较健康。

    近20年以来,文物收藏热逐年升温。经济发展了,社会稳定,有一大批的流动资金转入文物收藏市场,包括个人和集团。富余资金流入市场后,自然造成了文物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在经济社会里,有股票、期货等投资市场,但这类投资环境还处于成长过程,并不规范。所以一部分人便认为,投资文物市场比较保险。

    在这20年里,文物生态链中的拍卖环节地位日渐突出。20多年前,国家文物局有规定,文物是不允许私人买卖的。有了拍卖公司以后,相当于给文物在民间的流传,架起了比较正常的桥梁。这种桥梁作用是应该首肯的。

    现在人们似乎已经将拍卖变成文物流通的惟一途径了。这与国外很不一样。

    如果说文物市场、文物商店中的文物,不是从拍卖市场而来,那么它的保险系数似乎就比较低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只有通过拍卖环节中的竞争,文物本身的真赝才能有所保障。而通过竞价后的拍卖价,大家也认为比较保险,不会上当。

    由于拍卖行业非常兴旺,海外的很多中国文物也开始回流,包括很多散落在国外和民间的文物,品种很多,这也是使文物价值上涨的原因。

    另外拍卖公司对文物的拍卖,也会打乱古董文物原本行情,出现了很多炒作行为。现在拍卖市场上出现很奇怪的现象:一个名家的东西流传越多越有市场,流传少的越没有市场。按理,物以稀为贵啊,它的价值应该很高。但因为少,拍卖几次也就没有了,炒作空间小,所以反而价格不高。比如近代的齐白石,流传于世的作品有上万件,他的作品在拍卖中往往是高价。而相较之下,明朝四大才子保存下来的作品很少,反而价格低。所以不能以拍卖价值的高低来判定文物价值。

    拍卖环节中,有很多人为的哄抬,猫腻非常多。比如说自己的东西自己拍回来,或者让别人去拍自己的东西,或者说拍卖公司与卖方有不正当交易,这些都需要规范。

    20年来,拍卖市场发展了,但我们的收藏市场还是不够成熟,收藏生态不够健康。应该让文物市场做到文物流通、鉴赏各环节都比较健康,才能使我们的收藏生态很健康。

    收藏需要好的心态

    ●收藏本身的过程赋予了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所有的收藏品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歌德说过:“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为什么幸福?为什么快乐?是他拥有和占有了吗?不完全是,他主要的幸福和快乐是建立在收藏的过程之中,收藏本身的过程赋予了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大收藏家张伯驹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可以卖掉自己的房子,卖掉自己的收藏去买珍贵的文物。他并不是想让这些东西永远归为己有,而是“愿此物永存吾土”,他将非常珍贵的二十二件文物统统献给国家。

    一件收藏品伴随收藏者的一生已属不易,不可能子子孙孙传承下去,个人的力量保存一件东西是很困难的,不可能永远作为一件财富保存下去。虽然我们今天的收藏市场极度兴盛,我们的媒体一直在渲染文物的升值空间,但是文物是沧桑流变的,没有人可以一直保有一件文物。每一件收藏品都有生命,它们的生命是伴随着收藏者的生命的。收藏者的心态应该放正,不是只为自己,更是为子孙为后世尽一份力,至于今后它会具体流传于谁的手里,那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所有的收藏品都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而价格不高。比如近代的齐白石,流传于世的作品有上万件,他的作品在拍卖中往往是高价。而相较之下,明朝四大才子保存下来的作品很少,反而价格低。所以不能以拍卖价值的高低来判定文物价值。

    拍卖环节中,有很多人为的哄抬,猫腻非常多。比如说自己的东西自己拍回来,或者让别人去拍自己的东西,或者说拍卖公司与卖方有不正当交易,这些都需要规范。

    20年来,拍卖市场发展了,但我们的收藏市场还是不够成熟,收藏生态不够健康。应该让文物市场做到文物流通、鉴赏各环节都比较健康,才能使我们的收藏生态很健康。

    新京报:你提到目前我们的文物收藏市场尽管火爆,但是生态还不健康,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呢?

    赵珩:简单地说,收藏者文化修养需要提高,文物收藏渠道需要畅通。

    首先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收藏文物要有钱、有闲,还有重要的一点,要有文化。现在有些收藏风是不健康的。只要有钱,便想将流动资金转向收藏市场。很多人对收藏文物并不懂,只是看成一种数字,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只能让别人来鉴定,始终在数字里绕圈,而并不懂得文物本身的价值及蕴含的文化。如果说不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去改善我们现在的收藏生态,那么我们的文物收藏、流传、保护、传承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不是说有了钱,这些东西保护起来了,这些东西就没有危机。

    其二是,整个文物市场需要规范化。既要杜绝赝品、造假之风,又要使文物收藏渠道畅通。

    新京报:在过去的2006年,北京市文物艺术品市场总经营额突破了100亿元,其中文物拍卖经营额约为80.6亿元,拍卖所占比重达到80%,与国外画廊、文物市场交易繁荣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些改进?

    赵珩:我去法国时也关注到国外画廊、文物市场繁荣的情况。在卢浮宫周围,一条街上有很多大型的文物商店,每天的交易额很大。但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市场。因为在我们这里,会觉得这样的市场还不保险,假货、赝品很多。买方和卖方都不太放心。

    我想将来随着文物市场的正常发展,除了拍卖以外的流通渠道,类似画廊、文物商店、低层次一点的文物市场(类似潘家园)也会有所增加。因为文物收藏面很广,根据社会阶层、经济能力的不同、个人好恶势必会出现不同的市场。

    听众一:明清书画有很多,我们能否拥有一种能一眼鉴别年代的能力?

    赵珩:没有一种纯技术性的东西可以做这种鉴别,鉴别需要一种综合的比较。

    首先,要看很多的东西,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看得多了自然就会鉴别了。举个例子,一个文盲是不认识字的,但是他不会不认识钱,不会把钱花错,鉴别就是要熟悉,一是多看,二是多读书,三是能够有一些综合判断。

    听众二:现在有一些人热衷收藏黄金,收藏黄金算不算收藏文物?

    赵珩:黄金是一种重金属,它不具备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不算是文物。这也就是说,如果收藏的是金条、金块,这和收藏钞票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收藏的是黄金饰品,那就不一样了。黄金只是金属,经过加工就可能有了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那么就算是文物。

     马未都:中国还没真正的收藏家

     (马未都,收藏家,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现在收藏生态不是很健康。我们大多数介入收藏领域里的人,都属于投资者,这个比例过大。西方的比例比较低。西方收藏家的比例大大高于投资者。类似现在很多艺术专场的拍卖,都是西方收藏了一个世纪以上的东西。

    对于收藏,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在途”,一个是“在库”。在库,是指进入博物馆,或是大收藏家那里,大收藏家生前是不会卖自己的收藏品的。在途,都是经纪人买的,或是投资者买的。西方一般情况下,在库比例超过在途,但我们正好相反。真正愿意收藏、玩得起买得起的收藏家很少。

    中国拍卖公司的热正好是我们“在途”的一个注解。我们大部分人在途,是为了投资,所以便到拍卖市场,看它的拍卖指数、竞争程度,看到有人争就抢,没有自己的主见。西方收藏家跟经纪人、画廊、古董商都非常熟,像朋友一样交往。

    他们跟经纪人打交道,而不是跟拍卖行打交道。西方很多大收藏家一生都没有进过拍卖行。

    造成我们的收藏家还算不上真正的收藏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现在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毕竟才一代人都不到。中国改革开放才20多年,真正富裕不到10多年。1995年以前,中国大部分人都没钱。美欧收藏家大都是200年的积累,几代人的积累。他们收藏完全不是为了投资,而是对艺术品、收藏品的消费。去年有个美国人花了2000万美元从法国买了幅画,但法国政府不允许这件作品出境,之后买家通过一个基金跟对方达成协议,把钱打到基金中,画暂寄在他家,买家死后画还是送回法国。这才是真正的收藏家,他买画就是为了欣赏,跟是否升值没关系。

    这里面还有个观念问题。西方人会将艺术品、文物的消费视为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离真正的收藏家还有漫长的距离。中国将收藏视为一种享受,最快也需要20年至50年时间,那时才会有真正欣赏文物的贵族。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因为经济问题,都会迅速进入一个混乱状态,“大乱达到大治”。我们的收藏界可能还有几年乱哄哄的局面,以后就会慢慢地处理、治理,大量拍卖行就不能生存。我们现在拍卖行太多,中国光北京就有50多家拍卖行。还是那句话,中国收藏市场还是个投资市场,不是真正的收藏市场,我们在艺术修养、陶冶、欣赏比例上投入得还不够。(整理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实习生 王亚菲)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市场指数”:画价沉浮背后的人为捣腾
下一篇:《太阳神鸟》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在成都首发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